概述: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Peter J. Kudenchuk教授主要就最新的复苏指南推荐进行了介绍。
详情:经典的Utstein生存公式(生存=医学科学×教育效率×落地实施)强调了在复苏的落地实施的重要性,而医学科学则是驱动复苏科学不断在循证的道路上前进的动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Peter Safar教授等人关于人工呼吸的研究和James Jude教授等人关于胸外心脏按摩与除颤的研究分别提出,并合并从而逐渐演变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基于科学研究和循证证据心肺复苏实践指南。但目前,全球各地都有各自区域的复苏指南或建议,虽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世界各地区的复苏实践,但区域间复苏指南或推荐的差异还是为总体复苏生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复苏实践的统一,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ILCOR)成立,并致力于重新检视现有的复苏科学相关证据,成立不同的工作组,从成人生命支持、基础生命支持、教育实施与团队、急救、儿童生命支持、新生儿生命支持的方向对相关证据进行严格的证据等级分类,提炼出全球范围内高证据等级的共同复苏实践。但在重新检视对应证据的过程中,发现有大量的证据因研究的不确定性、偏倚、不准确性、不一致性、异质性等原因,导致对应证据等级是不佳的。仅以2020年AHA的复苏指南为例,491条证据/推荐中,仅有1%的证据等级为“A级”,11%的证据是“B级-随机”(随机试验类),20%的证据是“B级-非随机”(观察性研究),51%的证据是“C级-有限数据”(案例系列、案例报道),剩余17%为专家观点。而所有证据形成的推荐中,33%为1级(强),27%为2a级(中),32%为2b级(弱)。这种的推荐级别与实际证据等级是有明显脱节的。
在2020版AHA复苏指南中,生存链由五环提升为六环。Peter J. Kudenchuk教授分别针对OHCA的6个环节的证据等级与推荐级别差异进行了的举例分析。
1. 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在该环节中,指南提出了3条建议采用调度员远程指挥现场人员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的表述,推荐等级均为“1级(强)”,但实际证据等级为“C级-有限数据”。尽管观察性研究和案例报道显示调度员辅助的CPR能明显提升存活率和远期生成质量,但其实有相当的情况下(25%)调度员未能很好从电话呼救中识别出心脏骤停情况并启动CPR。因此,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了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辅助调度员通过接线过程的对话识别心脏骤停情况,取得很好的效果:在169,049例来电中,1,110例最后被确定为OHCA,相比于无人工智能辅助的情况下,有人工智能辅助的调度员额外识别出了54例OHCA,且296例骤停事件提前20秒得以识别。这些并非否定调度员辅助CPR的推荐,调度员辅助CPR确实有效,而为了保障调度员辅助CPR的有效性,该方向还有许多可以进行高质量的研究空间。
另一方面,指南建议了借助移动电话技术让心脏骤停发生地点附近的复苏志愿者前往施救,其推荐等级为“2a级(中)”,但证据等级却为“B级-不推荐”。考虑到能通过移动电话技术呼叫到的复苏志愿者多为公共场所,而心脏骤停更常见于家庭环境,因此该推荐建议因安全性与隐私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到可及性,故实际证据等级不高。目前新的研究尝试使用持证的施救人去应对这一问题。
2. 高质量CPR
这一环节更多关注在使用机器进行胸外按压的推荐方面。三项样本量分别为2,589人、4,771人、1,071人的随机(对照)试验均提示使用自动胸外按压机器相比于人工按压,并不能获得很好的现场生成率、30天生存率,甚至会有更差的神系统转归从而影响到存活率。因此,AHA指南建议仅在转运、介入置管等特定情况中使用自动机器胸外按压,推荐等级“2b级(弱)”,证据等级“C级-有限数据”;且不推荐常规使用机械按压,推荐等级“3级:无益(中)”,证据等级“B级-随机”。
3. 除颤
针对除颤的推荐等级和证据等级均较高,体现了除颤的重要性。目前更多问题聚焦于是否有最佳的除颤能量水平选择问题。AHA指南中有一项推荐等级“2b级(弱)”,证据等级“B级-随机”的建议,指出若有调节进行能量调节的除颤仪,建议第二次及后续除颤时选用较高能量。而“双重连续除颤”(double sequential defibrillation,DSD)尽管有相关病例报道显示取得了较好的预后,但这些DSD的做法有效的报道属于偶发报道,且受电极片黏贴部位、除颤时机、心肌本身受损情况与除颤带来的心脏损伤而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且多数顽固性室颤是由于室颤反复出现(如除颤本身有效但除颤后再次出现室颤)而非室颤连续不断的所致,甚至存在DSD成功的案例报道本身实际上既是因为第一次除颤就取得成功,而连续的第二次除颤并未发挥作用(反而可能带来额外的心脏损害),故DSD的作用存在较大争议,对此AHA的2020版指南中对DSD的推荐等级为“2b级(弱)”,证据等级为“C级-有限数据”。因为证据不充足,故认为常规开展该种做法的时机尚不成熟。
4. 高级心肺复苏
高级心肺复苏这一环节聚焦的是肾上腺素及相关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功效。这些药物本身是有效的,但AHA的2020版复苏指南则更多是从给药途径这一角度进行了阐述。一向近期的研究显示,相比于骨内通路给药,静脉给药效果显著,且能产生最终益处(骨内通路无获益)。静脉通路的效果是显著的,但相比之下,目前(在美国)多数院前急救人员仅通过骨内通路给药。如果强制将通过静脉通路给药作为首先且唯一的做法,其可及性与可操作性会显著降低。对此,AHA复苏指南中的表述为优先推荐使用外周静脉通路给药(推荐等级“2a级(中)”,证据等级“B级-非随机”),若无法实施则其次为骨内通路(推荐等级“2b级(弱)”,证据等级“B级-非随机”),第三位为在条件允许时通过(诸如锁骨下静脉通路)中心静脉置管给药,第四位(也是最不推荐的)为经口气管内插管方式给药,最后两者均为推荐等级“2b级(弱)”,证据等级“C级-有限数据”。
5. 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治疗
AHA的2020版复苏指南建议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治疗采用多学科配合的方式,针对神经(脑)、心脏、各器官脏器进行相关联合治疗,特别是对于神经系统预后的判定应在复苏后72小之后进行,避免过早的断定导致患者错失更好的救治与恢复机会。建议推荐等级“1级(强)”,证据等级“B级-非随机”。
6. 康复
该环节是AHA的2020版复苏指南新增的内容,强调了心脏骤停相关救治不仅仅是急救现场和院内救治,还需要促进患者回复正常的躯体康复、回归社会参与工作、学习、生活,是一个长期的康复过程。因此该过程需要多种形式的康复处理,并在患者出院时做好合理规划。相关证据荐等级“1级(强)”,证据等级“B级-非随机”和“C级-有限数据”。
除了关注患者以外,指南还首次提出了要针对心脏骤停患者本人以及施救者进行复盘(debriefing),这种复盘更多是关注人员的心理,而非施救技术层面的复盘。因心脏骤停患者本人与施救人员(无论专业与非专业)均可能因为施救过程与转归情况影响到其心理,因此复盘作为一种心理疏导的方式,在指南中首次提及。建议推荐等级为“1级(强)”,证据等级“B级-非随机”,而针对的关注心理和复盘随访建议推进“2b级(弱)”,证据等级“C级-有限数据”。
总体而言,经过不断的迭代,AHA的2020版复苏指南逐渐朝向全球复苏联盟GRA所建议的提升生存率的闭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并得到识别,经过救治后会回归社会)进行完善。而实现这种闭环,离不开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复苏实践中来。